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11月13日,科睿唯安正式发布了2025年度最新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与热点论文阈值,这也是今年的最后一次更新。
什么是ESI?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旨在衡量全球科研绩效并跟踪科学发展的趋势。ESI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涵盖了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数千万条文献记录。作为当前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ESI为高校、科研机构及各国学术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11月ESI阈值详情
本月的ESI阈值更新,包括了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的具体数据,体现了全球学术界的最新动态。
ESI高被引论文阈值详情

ESI热点论文阈值详情

ESI高被引阈值解析
ESI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引文排名(Citation Rankings)
2.高被引论文(Most Cited Papers)
3.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
4.评论报道(Commentary)
ESI将科学研究按22个专业领域进行划分,通过对各国、研究机构、期刊、论文及科学家的引文数据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评估其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
如何使用ESI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ESI系统,深入分析全球科技文献,了解不同学科领域内,著名科学家、顶尖研究机构、先进学术期刊以及各国的学术发展与影响。
ESI评选标准
ESI的核心在于对全球范围内近10年内的学术论文数据进行引文频次分析,进而选出排名前1%(高被引论文)和前0.1%(热点论文)的科研成果。具体的评选标准包括:
1.高被引论文:在过去十年内发表,且在同年同一学科领域内,引用次数位列全球前1%的论文。
2.热点论文:在最近两年内发表,且在过去两个月内,引用次数位列全球前0.1%的论文。
ESI的更新机制
1.更新频率:每年更新6次
2.更新时间:每奇数月的第二个星期四(即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
3.数据覆盖:滚动统计近10年内的文献数据,提供最新的学术趋势与科研动态。
ESI的统计文献类型
ESI仅统计SCIE与SSCI期刊中的文章和评论,对于引用频次较少的信件、社论和更正等类型文献不予纳入计算。
数据来源及统计范围
ESI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在SCIE、SSCI数据库中发表的文献,根据这些论文的被引频次,得出科研绩效的阈值,最终筛选出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以及高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
通过这些详细的数据分析,ESI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量化的评估标准,帮助学术界和科研机构更好地了解其在全球学术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