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近日,全球学术界接连曝出多起学者身份被盗用的事件,不明身份者正系统性地冒充学者提交论文。这一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学者个人的声誉,也暴露了学术出版体系的深层漏洞。
离奇遭遇:从未投稿却收到论文录用通知
Ariel Karlinsky,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博士生,近日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收到了来自摩尔多瓦经济会议的论文录用通知。然而,问题在于他从未向该会议投稿。“一开始,我以为是掠夺性会议在作怪,”Karlinsky回忆道,“但我认出了其中一个组织者,国家经济研究所,知道这确实是个合法机构。”令人更加不安的是——有人冒充了他的身份。8月11日,冒名者使用一个看似属于Karlinsky的邮箱地址,向会议提交了研究论文。幸好,会议组织者联系了他论文中列出的大学官方邮箱,而非投稿时使用的邮箱,这才揭露了这个骗局。“我不知道冒名者的目的是什么,”Karlinsky表示,“这让我感到困惑,坦白说,也很不安。”
骗局升级:从冒名投稿到恶意诋毁
在世界的另一端,类似的遭遇再次发生。嘉义国立中正大学的Mohamed Shaaban教授在度假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发表”了一篇完全没有参与撰写的论文。这篇论文发表在8月的期刊《Results in Engineering》上,而通知却发送到了他的机构邮箱。然而,在整个研究提交和评审过程中,这个邮箱从未被使用过。更令人担忧的是,论文内容存在明显的事实错误,部分数据甚至看似由人工智能生成。Shaaban教授认为,这个骗局旨在故意损害他的学术声誉。几天后,该期刊主编收到了邮件,指控这篇文章抄袭了近期在《Applied Energy》期刊上发表的研究。PubPeer平台也出现了类似的匿名评论。紧接着,一场恶意的诋毁行动全面展开——冒名者使用同一邮箱发送邮件给Shaaban的大学同事、校长、其他高校以及高等教育部门,甚至他曾在马来西亚工作的两所大学。
身份盗窃:学术界的新型威胁
身份盗窃正在成为学术界的重大威胁。欺诈者通过各种手段破坏学术诚信:他们冒充审稿人或同事,帮助自己或同伙的文章获得好评;劫持正规期刊,骗取作者为无效出版物支付高额费用;或者未经授权擅自署名,强行将论文归到不曾参与的学者名下。虽然大学邮箱地址通常被认为是身份验证的最可靠手段,但近期的分析显示,欺诈者已经找到方法绕过这一保护措施。一项针对2024年和2025年人工智能会议的调查发现,已经从数千个档案库中识别出了94个虚假档案。Shaaban在LinkedIn上写道:“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目的是抹黑我作为学者的声誉。看到有人如此恶意和犯罪,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撤稿容易,影响消除难
期刊《Results in Engineering》已于9月撤回了这篇问题论文。撤稿通知明确表示:“经调查,已确认Shaaban教授未参与该论文的提交,且使用了可疑的电子邮件地址冒充他。”
然而,Shaaban对此并不满意。他要求期刊彻底删除论文,并对谁支付了手稿处理费进行深入调查。“没有人会代表你为顶级期刊写并提交论文,这毫无意义。”他说。爱思唯尔的一位发言人回应称,他们通常不会“从已发表的文章中删除作者姓名,也不会仅因未经作者同意添加作者而删除文章”,只有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删除。该发言人还补充道,爱思唯尔正在审查是否有其他人以Shaaban的名义向其期刊投稿。
学术声誉的永久伤痕
对于受害学者而言,身份盗用带来的伤害可能是长期性的。“我的记录中将永远显示我撤回了一篇论文,”Shaaban忧虑地说,“如果有人想抹黑你,他们可以轻易地说你有一篇撤回的论文,但他们不会深究背后的原因。”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界,任何污点都可能影响到研究资助申请、职称晋升乃至学术合作机会。尽管期刊通常设有撤稿机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清除和声誉修复机制,受害者往往需要独自承担后果。学术身份盗窃的蔓延,不仅涉及个人声誉问题,更暴露了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脆弱性。研究成果随时可能被盗用,学术清誉可能因一次精心策划的骗局而付诸东流。建立更为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和更加人性化的纠错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